最近上海一直在经历高温和疫情的考验,高温带来的”热射病”和疫情的萦绕,都在无形中增加着发热检验的工作量。在如此“火热”的大环境下,遇到“高冷”的疾病-冷凝集,怎么又快又好的处理呢?
案例经过
在这么一份血常规报告出现在眼前,身为检验技师的大家能发现什么问题?
首先当然是“---”显示的结果,初始认为“---”是血小板相关参数,仔细看是代表红细胞大小分布的两个很重要的参数,再仔细看红细胞的所有相关参数都明显异常,可谓“高高低低”,在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都如此低的情况下,为什么三个平均参数会如此高?
可能经验丰富的你们已经猜到了是冷凝集。可肉眼看血常规样本并未呈现明显的泥沙样冷凝集改变,更何况现在可是“热射病”暴发的炎热夏季。打开仪器的检测图发现红细胞直方图呈现明显的双峰现象。巨幼细胞性贫血输血后检测?乳糜血?冷凝集?那要怎么排除,是否输血只能与患者直接沟通,但发热检验门诊身穿大白,直接与患者沟通显然不现实,同时以往的经验告诉我最主要还是检测的问题。剩余两种可能,离心来鉴别是最快的,同时血浆置换后检测后观察各参数的是否变化也可以鉴别是否输血。
图1 初次检查结果,红细胞直方图异常对称的双峰
按照要求进行离心后发现血浆透亮,有轻微黄疸的迹象但并无脂血。接下来就继续进行血浆置换,理论上应该用生理盐水置换,但发热门诊没有生理盐水,夜班时间没有多余人员帮忙递进来试剂,怎么办呢?
图2 血浆置换过程中多次收集的上清
细胞稀释液!可以使用血常规机器的DCL血细胞稀释液,说干就干,离心后检测发现红细胞相关参数明显改变,红细胞直方图双峰有所减少,至此可确认确实是冷凝集,按照标准操作需要置换三次,但是置换对白细胞和血小板参数也会有明显的影响是否可以改变血浆置换的次数呢?那就置换一次检测一下寻求合适的次数。在第二次置换后血细胞参数进一步改变,双峰明显消失,对应的RDW相关参数也已出现。第三次与第二次参数和直方图进行比较发现并未出现明显改善。
图3 第一次血浆置换后检测结果 红细胞直方图右侧峰明显变低
图4 第二次血浆置换后检测结果 红细胞直方图右侧峰消失,低平
图5 第三次血浆置换后检测结果 红细胞直方图右侧峰消失
四次检测白细胞的参数也有波动,血小板计数几乎无改变,综合考虑选择第二次血浆置换后结果上报。
总结
目前已知的冷凝集的处理办法:
1. 37度水浴30min-2h后检测,但对于凝集素较高的样本水浴效果不明显(当然你要有个水浴锅);
2. Sysmex的稀释模式,即血和稀释液1:7,但不能很好的鉴别诊断其它因素引起的红细胞参数异常的情况;
3. Sysmex血细胞的网织Ret通道,此通道检测过程中存在加热处理,MCV采用MFV结果,其余指标可以通过计算得到,但需配备试剂,开通相关通道的检测;
4. 离心后血浆置换,可使用生理盐水或细胞稀释液置换两-三次后检测。
思 考
疫情之下检验人员工作量增加,检验质量也必须保持,怎样在条件有限和尽量保证TAT的前提下,急患者之所急,及时有效地解决突发事件也在考验着每个检验人。
文章作者:刘萃萃 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
编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