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酸激酶(CK),也称为肌酸磷酸激酶。肌酸激酶以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含量为多,其次是脑组织,胃肠道、肺和肾内含量较少。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是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运转、肌肉收缩、ATP再生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激酶。肌酸激酶活性测定可以用于骨骼肌疾病及心肌疾病的诊断。
正常值参考范围
18.0~198.0U/L。
当肌酸激酶升高时,需要警惕哪些情况呢?
首先需要紧急排查的当然是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脏疾患,这类情况通常会伴有胸痛、心电图改变。
一般而言,当存在明显肌痛、肌无力的症状时,单独的CK升高往往是提示肌肉损伤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其伴随其他疾病的CK升高的常见原因
感染
感染为肌源性疾病常见原因。临床上最常见的是以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良性肌炎。
病毒感染能导致CK升高,可能的原因包括病毒对肌肉的直接侵袭作用或病毒毒素的间接作用。常见的引起CK升高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等。
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病中主要引起CK升高的疾病有皮肌炎、多发性肌炎、重叠综合征、混合结缔组织病等。
先天遗传
此类疾病常见于儿童,血清CK常明显升高,因遗传或基因突变引起肌肉蛋白、细胞膜、离子通道等功能障碍而发病。
代谢性肌病
代谢性肌病的CK多为轻-中度升高,运动、感染、饥饿可加重,诱因去除后症状可缓解。
肿瘤:
如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K升高,多与肿瘤组织中线粒体肌酸激酶(MtCK)较高有关,线粒体肌酸激酶为肌酸激酶同工酶家庭成员,目前监测手段难以区分。
全身性及其他系统疾病
缺血、缺氧以及休克,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低磷等全身疾病。
惊厥持续状态、脊髓灰质炎、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吉兰-巴雷综合征、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重型肌无力等神经系统疾病可伴有血清CK轻度升高,肌电图检查易于与原发肌肉疾病相鉴别。
精神病发作、肌阵挛性癫痫发作、严重的肌张力低下都可伴随CK增高。
药物
1、最常见的引起CK增高的药物是他汀类降脂药。
2、另一大类可能引起CK增高的药物是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等。
3、其他可能导致CK增高的药物还包括:β受体阻滞剂(特别是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药物,如普萘洛尔)、治疗痤疮的维A酸、可卡因、氯喳、秋水仙碱等。
化学:
最常见于他汀类药物引起,此外抗精神药物如氯氮平,伏立康唑等,乙醇、吗啡、苯酚、有机磷、一氧化碳中毒等均可引起肌肉损伤继而出现血清CK升高。
生化:
最常见于横纹肌溶解,临床表现为摄食鱼 24 小时内横纹肌溶解突然发作,伴随肌肉触痛、僵硬、酱油尿等。
生理性增高
1,运动 长期大量运动;运动时间越久,肌酸激酶升的越高。
运动能够损伤肌纤维,导致CK升高。定期运动的人,血浆CK水平可持续性轻度增高(约正常值的1.5倍)。偶然的剧烈运动能使血CK显著增高,特别是肌肉的离心运动对CK的影响最为明显,可使CK升高至运动前的10~20倍,CK在离心运动后3~4天增高,5~7天达到峰值,最长可持续至15天才逐渐回落至正常水平。
2、分娩者和新生儿血清肌酸激酶活性高于正常值。
3、一些治疗和诊断措施,如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电休克、放射治疗、心脏按压、心导管检查、泌尿系检查等,可使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增高。
4、男性肌肉容量大,血清肌酸激酶活性较女性高。
5、肌肉注射某些药物(如麻醉药、止痛药、抗生素、地塞米松等),可导致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增高。⑥口服某些药物,如氯贝丁酯,可使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增高。
注意事项
1、测定标本应该用血清而不是血浆。
2、避免溶血,使细胞内腺苷酸激酶干扰降至最小。
3、在操作中,要注意避免引起酶失活的因素,如加热、光照等。
4、要防止二氧化碳丢失导致PH升高而影响测定结果。
最后,无症状高CK血症的诊断主要是排除性诊断。首先排除生理变异、运动影响、内分泌疾病、感染、药物、电解质异常、恶性高热等。如果考虑与剧烈运动有关,建议休息15天左右复查;随后应进行详细的神经查体,必要时采用神经肌电图、肌肉活检寻找可能的病因,在排除所有上述疾病后,持续性无症状CK增高可以诊断为特发性高CK血症。这种情况无需治疗,长期随访预后良好。